中兵又称台军,是北魏军队的主力。北魏前朝,中兵多为鲜卑部落兵,当时四处征战的主要是中兵。太和年间,孝文帝仿照魏、晋、南朝改革军制,中兵称为羽林、虎贲。太和十九年(),曾“诏选天下武勇之士十五万人为羽林、虎贲以充宿卫”。次年,又“以代迁之士,皆为羽林、虎贲”。同时,以汉人充实中兵。中兵中的王室子弟称宗子,庶子兵。中兵的主要任务是宿卫京师、出征作战,但有时也戍卫地方。北魏中兵的数量很大,前期动辄以十几万人出征,太武帝于元嘉末年进攻刘宋时,出动兵力达数十万,号称百万。孝文帝时也曾以步骑万南征,这些军队大部分都是中兵,北魏中兵的领导指挥体制前后期也有所不同。前期,中兵的指挥官有都统长、幢将、四厢大将、十二小将等名号。后期,中兵的领导指挥体制仿效汉制,设倾军将军人,总统中兵。领军将军权势极大。孝明帝时宗室元叉为领军将军,时人说他“总握禁旅,兵皆属之”。领军将军下有左、右卫将军各人,又有领左、右将军等职,左、右卫将军又各领武卫将军人,以下还有各种名号武官。此外,在亦师四面设置关津,以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中郎将各领中兵镇守,另设护军将军总统四中郎将,捍卫京师。
为了防备北边游牧民族的侵扰,北魏在北疆设置镇戍,派兵镇守,后来,镇戍又设置于南部边界,这些守兵即是镇戍兵。镇戌兵的主要任务是戍边守土,战时也配合中兵出击。镇设镇将,戌设戍主,统率镇戍兵,镇将的地位相当于州刺史,戍主则常由郡太守兼任。各镇戍领兵数量不等,一般说来,一镇有兵三、五千人。镇戍兵主要由鲜卑兵组成,如六镇,主要是“国之肺腑”,虽然其中也有“中原强宗子弟”,但他们也大都鲜卑化了。
州郡兵即州、郡属下的兵,主要是为防范人民反抗、维持地方治安而设置。北魏的州、郡一般都有兵,道武帝时期,就曾“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”。此后,州郡兵常受中央调遣,配合中兵出征作战。
中兵、镇戍兵、州郡兵虽各有所统,但都受中央统一调遣,最高指挥权在中央,有事由皇帝下诏,尚书省颁令,北魏尚书八座中有五兵尚书人,主管兵事。
.军队兵种
北魏军队主要有骑兵、步兵两个兵种。
拓跋氏本为游牧民族,长于骑射,北魏早期战士即是部落成员,因此,当时的军队全由骑兵组成。骑兵是北魏军队的传统兵种,也是构成军队的主要兵种。早在北魏建立之前,拓跋氏已有“控弦之士数十万,马百万匹”。北魏前期四处征战,皆以骑兵为主力,太武帝大举伐宋,曾以“骑士六十万”渡过淮河,逼近长江,骑兵速度快、冲击力大,机动性强,战斗力优于步兵。北魏也正是靠强大的骑兵,完成了北方的统一。
步兵也是北魏军队的主要兵种,它是在统一北方后逐渐发展起来的,前期步兵比重甚小,随着北魏势力的向南延伸,单一的骑兵已不适合攻城战,因而步兵很快发展起来,以后出征也多以步骑协同作战,至后期,步兵在军队中所占的比重似已超过骑兵,且相当部分是来源于军户。北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,沿袭魏晋军户制,曾把一部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沦为军户。军户为世兵制,父兄死亡,子弟替代,其身份地位比民户卑贱。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后,军户制逐渐衰落下去。
.军队编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