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郑州KTV招聘网 > 郑州热点资讯 > 郑州励志/美文 >  朱熹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在一起称为“四

朱熹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在一起称为“四

2022-12-19 23:30:35 发布 浏览 844 次

朱熹把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合在一起,称为“四书”,并为之作章句集注。从元代开始,《四书章句集注》成为各级学校的必读书,成为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,影响达七百年之久。

朱熹的《中庸章句序》,是一篇难得的历史文化文献。它完整地论述了儒家的道统论。首先,是道的内涵,序引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四句话,表明宗旨,使其成为道统论的核心,后来被称作“十六字心传”。理学家们几乎都把它奉为圭臬,没有谁人能绕过它。

其次,还使道的历代承载人物谱系化。朱熹认为,尧舜禹汤、文王武王、周公召公、皋陶伊尹傅说,这些早期圣君名臣,使道代有传人,形成统绪。孔子虽无其位,但“继往圣,开来学”,其功有高过尧、舜的地方,自然也承载道统。曾子见知孔子,子思得其流风遗韵,此后孟子接续其统。孟子前后,异端肆起,特别是佛老思想“弥近理而大乱真”,道统失传。至程颢、程颐出,斥佛道“似是而非”,续千载不传之绪,完整地勾画出一个道统流变史。

朱熹还说,自己早年对《中庸》有很多疑问,经过“沉潜反复”,多年思考,才得其要领,最后“会众说而折其中”,才作成《中庸章句》。《中庸章句》使《中庸》之旨,枝分节解、脉络贯通、详略相因、巨细毕举。此外还对诠释《中庸》的各家同异得失,也加以辨析,把记录论辩取舍的文字著为《中庸或问》。他还把石子重之书作了删节,更名《中庸辑略》。又在讲学中,同弟子反复讨论《中庸》,这些讨论大部分收录在《朱子语类》中。可以看出,朱熹对《中庸》下了很多功夫,《中庸章句》是他的得意之作。以上这些书,是彼此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,相辅相成,是研究《中庸》不可或缺的资料。

在《中庸章句》篇题之下,朱熹对“中庸”下了一个定义,指出:“中者,不偏不倚、无过不及之名。庸,平常也。”“不偏不倚”,出自本书“中立而不依”和改用《尚书·洪范》“无偏无陂”;“无过不及”,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。又用“平常”释“庸”,借以指出中庸的合度性、日用性。是“放之则弥六合,卷之则退藏于密”的道理,都是实用的学问。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,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。

《中庸》及《中庸章句》及朱熹有关著作,还讨论了儒学和理学的一系列问题,如命、性、教、道、慎独、情、已发未发、中和、大本,达道、在中、时中、用中、费隐、忠恕、鬼神、五达道、三达德、知行、治国九经、择善固执、诚、致曲、尊德性而道问学、学问思辨行、三重、仁义礼智、无声无臭等等,有天道,有人道,有本体,有工夫。许多儒者对这些概念和命题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,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辩。这些讨论,虽说常常莫衷一是,但丰富多彩,细致入微,富有哲理。可以说宋明理学所以能成为本体化、哲学化的思潮,达到了时代哲学高峰,是和《中庸》及《中庸章句》密不可分的。

《中庸》在儒家典籍中,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。读通、读懂很不容易。朱熹认为读四书应最后读《中庸》,突出它的高深性。为了增加它的可读性,本书采取解读、注释、翻译形式。三种形式各自成篇,又彼此照应。此次诠释《中庸》,以《四书集注》中的《中庸章句》为底本,文字、章节一一依从《章句》。注释博采众长,不固守宋儒。译文与正文和注解相对应。解读突出概念命题及章节的内在联系,有时采用朱说,有时觉得朱说过于勉强者,则另辟蹊径,有的地方仅为笔者一得之见。不当之处,在所难免,敬请同道和读者指正。

王国轩

2015年10月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